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求助实战指导及常见陷阱识别

钱英 LLJ的精神病世界 2019-07-03

钱英医生说

身兼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看到太多有需人士寻求心理治疗弯路不断

期待以下源自临床的实战体会能有所作用

文中内容为个人观点,请自取所需



多数人出现心理问题时,最初主要是从熟人或者从网络寻找帮助,这些非正式的帮助途径,有助于促进人们因日常生活负担、挫折和冲突等带来的压力的释放,可在某种程度解决问题。但是,当心理问题变得严重(警示:似乎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了)或是长期持续(警示:自己感觉可能有心理问题3-6月甚至更长)时,我们建议还是向专业人员求助。


但是心理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规范或不专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人即使明白自己需要求助专业人员,也迟迟不敢求助,我门诊上经常碰到这类犹豫迟疑的求助者。所以,这里简要分享一下心理求助前的一些必备常识,期待能帮助有需人士少走弯路。


简单讲,心理求助前需要明确两点:

一、“我的精神心理状态如何,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如果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我怎么找到适合我的咨询师或治疗师?”



一、 我的精神心理状态如何?是否需要心理咨询或治疗?


1.  我的精神状态如何?


这么专业的问题,要想获得较为权威的答案,当然是找专业的医生来解答。


首先,您可以就诊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心理科、心身医学科门诊进行评估,没有开设以上门诊的综合医院通常可在神经内科门诊评估。近年来,部分儿童医院的儿保科和心理科,妇幼医院的心理科也开展相关业务。


其次,受到病耻感、隐私保密问题等影响,部分有需人士不愿意直接到医院,可先尝试通过网络直接咨询以上各类医生。目前好大夫在线是集中全国各科室医生较多的网络平台。


最后,如果前两者都不愿尝试,在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先咨询也是选择之一。目前心理咨询机构林林总总,很难甄别,通常有精神科医师出诊的咨询机构,或者与医院或高校合作的咨询机构会相对值得信赖。

陷阱

在机构咨询时需要注意一些陷阱,留个心眼:


陷阱1:某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或“医生”告诉您:您没有什么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盲目乐观,也许这个机构不正规,如果盲目听信他们的判断,也许会耽误治疗。


陷阱2:某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或“医生”告诉您:您就是心理问题,完全没必要吃药。听到这样的说法,也不要得意,说不定这个机构不正规,会导致您病情波动。

遇到以上情况,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再找一家正规心理咨询机构问问,或直接到医院找医生再问问。


2. 是否需要心理咨询或治疗?


精神状态评估后,可以与医生协商下一步的治疗方式。其中常见的三种治疗选择为:

(1)单纯药物治疗

(2)单纯心理治疗

(3)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下面简单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适应症


心理咨询: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但有个人成长需求,比如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或现实生活遇到难以自己处理的实际问题,比如丧亲、失恋等。


心理治疗:

1)轻型尚无须药物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试图通过心理治疗获得康复;

2)经医生评估各类精神障碍的缓解期患者,希望进一步康复,或有个人成长需求或现实生活遇到难以自己处理的实际问题等。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可提高对所患障碍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减轻症状及提升功能水平;可改变不良的思维、行为或关系模式;可在危机或慢性疾病等困难情境时,获得支持和指引,进而强化行为改变的能力,例如戒烟戒酒等……

陷阱

同样,也有需要注意避免的陷阱


陷阱:某医院医生告诉您:您的病情需要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但您自己觉得似乎没有到必须服药的程度。当您试图跟医生表达犹疑时,医生根本没有时间听您阐述,继续建议您采用药物治疗。但其实您对药物治疗还半信半疑或还很排斥…… 


这个陷阱的核心问题在于,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当医师的观点与您的观点不一致时,由于时间紧迫,您没机会跟医生讨论您的怀疑和担心,就仓促做了以下治疗决策:


(1)您可能将就医生勉强服药,常常的后果是:由于您对药物一直心存芥蒂,因此,一旦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您往往就会放弃药物治疗;一旦病情稍有改善,您就可能自行停药,往往难以进行规范的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


(2)您还可能受到网络或一些病友的片面观念的影响,对药物存在很多误解和担忧,不敢轻易尝试药物治疗,但又没有机会跟医生表达这些担忧,只好放弃看医生,回家运动、上网,自己给自己进行非药物治疗,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错过了治疗时机…….


因此,遇到以上情况,比较推荐的做法是:找机会充分与医生讨论:为何需要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优势和弊端?除了药物治疗,是否还有其他选择?然后再进行决定。


这种讨论常常需要花时间,而我国的公立医院常常是供需严重失衡的,医生即使有意愿为您花时间,面对后面排长队的候诊患者,他们也很难与您进行充分的讨论。


所以:(1)如果您经济条件有限,可以把问题提前准备好,一次门诊解决几个问题,分几次门诊来完成;(2)如果您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到私立医院或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进行咨询和讨论;(3)现在也有一些网络平台,您也可以利用……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究竟何时采用心理治疗,何时需联合药物治疗,您需要经与医生充分沟通、打消各种顾虑、有了明确的治疗计划后,然后再开启治疗。



二、如果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我怎么找到适合我的咨询师或治疗师?


1、如何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


公立医院:通常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心理科、心身医学科门诊,部分儿童医院的儿保科和心理科,妇幼医院的心理科,没有开设以上门诊的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可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

优点:价格便宜,咨询师和治疗师通常靠谱。

缺点:挂号预约困难,就诊环境一般。


私立医院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通常,具备筛查或转介精神障碍能力的私立医院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比如,对可疑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机构有明确的转介制度,或机构聘用了现在或既往在公立医院执业的精神科医师可直接筛查等),或者与医院或高校合作的心理咨询机构会相对值得信赖。

优点:挂号预约相对容易,咨询师和治疗师通常靠谱,就诊环境良好。

缺点:价格偏高,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


2、如何辨别心理咨询(治疗)师是否靠谱?


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仅有证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但目前我国有证书却不会做咨询甚至随意咨询的大有人在,因此2017年9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资格,这一举措意味着,心理咨询行业的执业证不再由国家人社部技能鉴定机构认证,而是将进行更专业更规范的资格认证。


在更规范的资格认证出台前,如何筛选靠谱的咨询(治疗)师呢?目前,以下人员相对靠谱:

1)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及以上资质。

2)具备规范的心理治疗培训证书的医师、护师、社会工作师。目前,业内人士相对公认的、规范的心理治疗培训包括高校或医院组织的中德、中美、中英、中挪等连续培训项目,或这些培训项目中的中方教师开展的培训项目、或经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认证的培训项目等。


迄今为止,尚没有国家统一认可的相关培训项目。当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积极倡导和支持各相关单位研发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模式,我院林红医生2017-2018承担的卫健委中德心理健康服务的系统式思维和技能连续培训项目就是前期项目之一,该项目九月刚刚落幕,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为未来探索本土化的官方认可的培训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陷阱

需要避免的陷阱(可能不靠谱的迹象):


1)夸大治疗效果。


2)没有规范的咨询设置:

时间:经常变换,没有进行取消或改时间的设置?正规:要提前预约,咨询时间一般为50分钟,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

地点:不固定,环境不私密?

收费:无清晰的退费取消机制?有打包兜售嫌疑?随意调整价格?

合约:没有清晰的合约?


3)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您需要评估与咨询(治疗)师是否匹配。

不要被咨询(治疗)师本身的专业背景、资质、学术地位等外在的光环所误导,这些都不是你认为ta是适合你的必要条件。是否适合也不是看一眼或聊几句可以判断的。来访者与咨询(治疗)师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可以在前1-3次访谈中进行评估。如果您不能自由地在咨询或治疗中展现真实的自己,如果您感觉对咨询(治疗)师有很多怀疑和不信任,请委婉地告诉ta,如果之后还是没有改善,可能就是需要换咨询(治疗)师的信号。


4)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必要时,您也可以考虑终止咨询或治疗关系。

咨询动机随咨询深入及需求而改变,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以随着咨询的深入改变咨询目标。如来访者与咨询师在咨询股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双方均可终止咨询关系。


5)心理咨询(治疗)结束

咨询(治疗)师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和你谈论什么时候、如何结束治疗;当您认为需要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不必担心之前达成的咨询次数及咨询目标。但请和咨询(治疗)师坦诚地讨论终止治疗的原因。


(LJ内心小剧场:最近成了转载小达人,这个公众号有些小任性,会转载非常实用或者自己非常喜欢的文章,方便自己阅读或者随手推荐给朋友或病友。这篇文章分享过一次,但为了方便阅读,(厚着脸皮)向钱英老师要来转载权限。需要帮助时及时求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如何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并始终保留有自己的判断,不仅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负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给需要的人。)


附:

心理咨询与治疗

詹姆斯·布根塔尔(美)

它不是治疗某个疾病

它不是来自睿智咨询师的指导

它不是好朋友彼此分享

它不是学习一些隐秘的心理知识

它不是找到一个新的宗教

它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这会令许多人吃惊

 

它是关于你“如何”思考的

它唤醒你“如何”去思考那些未被承认的假设

它区分出“你所想的事”和“你怎么去想”

它更多关心如何发现你所作所为产生的意义背后的模式

它是关于你怎样与你的情绪共处

它是关于你通过怎样的视角来与对你来说重要的人相处

它是关于你生命中渴求的东西,你又如何在不知不觉间使自己更难以获得这些

它是关于就在此刻你怎样与你自己共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推荐钱英老师公众号:钱英医生:心理求助实战指导--北大六院专家教您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治疗)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